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大理寺绯闻日志 第102节(2 / 3)

:“若是在下有幸胜了先生,先生不妨将这幅图售卖于我。”

&esp;&esp;张龄怔了片刻,几乎要被这人的荒诞不经给逗笑了,然而看着他真挚坦诚的眼神,鬼使神差的,张龄还是点头同意了。

&esp;&esp;两人一个执白一个执黑,从清晨一直对战到暮日时分,周围围观看棋的人越来越多,最后甚至将整条小巷都堵的水泄不通。

&esp;&esp;张龄全神贯注都在走棋,直到一抹雪后初霁的夕阳铺落棋盘,他才惊觉连下几日的大雪竟然停了。多日不见的余晖落在男子身后,照出他眼角的一抹浅淡悦色。

&esp;&esp;张龄一怔,低头看了看面前棋局,比起对手,他略胜一筹,目前以两子的优势保持领先。

&esp;&esp;整一日,仅赢两子,算得上是张龄弈棋生涯里最为暗淡的赢局。可对方以退为进,养精蓄锐,一旦抓住时机就会反咬一口,这样保守又缜密的打法,让张龄颇为不适。

&esp;&esp;可越是如此,他越是想赢。带着从未败过的骄傲,张龄步步紧逼,多次铤而走险,反而损兵折将。

&esp;&esp;终于,随着对方一粒白子落下,张龄才惊觉自己求胜心切、贪功冒进,竟然走出了一个致命的漏洞,而对方蛰伏已久,等的就是这么一个万中一失。

&esp;&esp;“啪嗒——”

&esp;&esp;白子落地,黑子已然成势的两条巨龙瞬间淹灭,黑子颓势再无可转圜的余地。而讽刺的是事后点子,对方竟以半子的微弱优势赢了这一局。张龄虽然不忿,可是愿赌服输,依照约定将身后那幅秋橘映霞图取下来,递给男子。

&esp;&esp;男子倒也爽快,取下腰间玉佩递与张龄。

&esp;&esp;张龄虽出身寒微,但也知这玉佩价值不菲,他不想占对方的便宜,改口以十两白银的价格出售图卷,男子却没有同意。

&esp;&esp;他将玉佩放在棋桌上,对张龄道:“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,我这玉佩也和张先生的字画一般,只给值得的人。”

&esp;&esp;张龄无言反驳,怔愣片刻才惊觉男子话中不对。

&esp;&esp;他记得自己从未同他说起过姓名,这人又是何以知晓?

&esp;&esp;男子似乎也看出了张龄的心思,朗声对他笑道:“早便听闻今科探花郎张逸之字画棋艺皆是一绝,今日一试,果真不同凡响。只是恕在下直言,在下看来,张先生最绝的可不是字画棋艺的表面功夫,而是这威武不屈、贫贱不移的品格。”

&esp;&esp;张龄愕然,半晌不知该如何作答。

&esp;&esp;而男子却是欣然一笑,半是赏识、半是心痛地道:“可是人生在世,过刚易折,慧极必伤,都说上善若水,水乃至柔之物,却能无孔不入,水滴石穿。方才那一局,先生分明能以两子的优势将我绞杀,却想着赶尽杀绝,这才给在下留下了反扑的机会。为人处事,凡事留一线,得理也饶人。”

&esp;&esp;言讫男子一顿,收了脸上那种朋友间的亲昵,转而换上一种肃穆的语气对张龄道:“先生经纶济世、高才卓识,若是仅仅因为一次不公,就甘愿将自己埋没在此等乡野,实为家国之不幸。故而在下有一不情之请,还望先生考虑。”

&esp;&esp;男子起身,双手在胸前抱拳,然不等他说话,张龄便冷脸制止了他。

&esp;&esp;他冷呲一声,依旧是那幅清高孤傲的神情,“不过是会点字画、会下盘棋而已,鄙人可当不起公子如此高赞。至于公子所言之安邦定国、内修外攘……”

&esp;&esp;张龄一顿,语气嘲讽道:“举世皆浊、众人皆醉,鄙人一无力挽狂澜之力,二无救国救民之心,能做的,便只有独善其身,不同流合污罢了。”

&esp;&esp;他轻哂一声,不再多言,俯身开始收拾小摊上的字画。

&esp;&esp;而那男子只是静静地看着他,直到夕阳西沉,巷子里的人家纷纷点亮门前的风灯。他才沉默着取走了那卷秋橘映霞图,依言将玉佩放在棋盘的残局之上。

&esp;&esp;“孔子言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,在下与先生虽无同僚之缘,但因着这一局对弈,应也算个萍水相逢的朋友。”

&esp;&esp;男子起身,将画卷珍而重之地抱于身前,缓缓道:“既然如此,这画和玉,就姑且当作你我朋友一场的信物吧,日后倘若有在下能帮到先生的地方,先生可来此处寻我。力之所及,在下无有不应。”

&esp;&esp;言讫,他将一张叠好的纸页用棋子压好,翻身上了马。

&esp;&esp;寒风冷月之下,马背上的人影渐行渐远,张龄拾起棋盘上的玉佩和纸页,本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他,却未曾想,求他帮忙的日子竟来得猝不及防。

&esp;&esp;第102章

&esp;&esp;除夕夜,万家灯火,多数店家早在几日前就闭店回了家,仅剩的小贩也都在午时便收了摊,赶着回家同家人一起守岁。

&esp;&esp;行人寥寥的街道上,张龄依旧窝坐在墙角的小摊,因着春节的缘由,他又开辟了新的生意,靠着替人写写春联和福字,勉强赚够了买半斤羊肉的银子。

&esp;&esp;傍晚的时候,天上又开始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雪,张龄早早收了摊,买了点肉和取暖的火碳,还破天荒地替自己添了壶酒。

&esp;&esp;他和母亲住的小院是父亲留下的仅有家产,房子不大,统共就三间草屋,因着门窗常年失修,寒风猎猎的时候,总会吱呦吱呦叫个不住。

&esp;&esp;父亲去得早,张龄幼时全靠母亲一人帮忙做点杂工供他念书,许是劳累过度,母亲常年病痛缠身,张龄靠着那点收入,母子两也总是要节衣缩食才够用。

&esp;&esp;可饶是如此,母亲也总能将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,安贫乐道,箪食瓢饮,君子固穷,不失节操,张龄很是满足。

&esp;&esp;往日这个时候,母亲该在灶头做饭,热气会混着米饭的香味从厨房里溢出,母亲则会用巾子擦着手迎出来,叫他快些洗手用膳。

&esp;&esp;微弱的烛火在窗隙漏进的寒风里瑟缩,张龄推门行入,发现小院不同往常的清寂。

&esp;&esp;“阿娘?”张龄唤了一声,没有人应。

&esp;&esp;他心中不安,慌忙将手里的东西在桌案上放了,转身进了母亲的寝屋,发现侧躺在地,不醒人事的母亲。

&esp;&esp;“阿娘?阿娘!”张龄手忙脚乱地扶起地上的人,一时也乱了方寸。可任凭他如何呼唤,母亲都紧闭双眼,没有半点反应。

&esp;&esp;张龄不敢再耽搁,他将母亲放上床榻,不顾外面越下越大的夜雪,披了件蓑衣就冲进了寒风。

&esp;&esp;可是大年三十,莫说是走方郎中,就连医馆也是早早关闭的。张龄好不容易敲开一家大夫的门,却被告知出门看诊,诊费要收五百文,但由于今日是除夕,要多加一倍,也就是得收一两银子。

&esp;&esp;张龄一个替人写信卖字画的穷书生,唯一的家底都用来买了春节要用的肉和碳,哪里还拿得出那么多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