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事情,既高兴又叹息。
&esp;&esp;高兴的是方案通过了,叹息的是,一个正常的朝堂,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解决争议。
&esp;&esp;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方法的效率确实够高。
&esp;&esp;暴力没有办法解决问题,但能解决提问题的人。
&esp;&esp;暴力加正确的策略,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,减少不必要的内耗。
&esp;&esp;也就朱元璋是开国之君威望高,又敢掀桌子。
&esp;&esp;后世君主就很难做到这样了。
&esp;&esp;别看朱标威望高,还获得了群臣的认可,若是他当皇帝提出编写《华夏简史》,不扯几个月的皮根本就通不过。
&esp;&esp;朝堂发生的事情,很快就传了出去。
&esp;&esp;即便科举近在眼前,读书人也忍不住参与讨论。
&esp;&esp;对于启用黄帝纪元,他们不出意外的给予了支持。
&esp;&esp;很多人甚至纷纷高呼陛下圣明,大明乃华夏正统。
&esp;&esp;朱元璋听到这些消息,自然是十分的开心,赏赐了陈景恪许多宝物。
&esp;&esp;不过对于《华夏简史》,读书人的意见就比较多了。
&esp;&esp;主要集中在华夷问题上。
&esp;&esp;有人支持,理由是先贤都说了‘夷狄入中国,则中国之’。
&esp;&esp;只要他们愿意学习华夏礼仪,那就是华夏之人。
&esp;&esp;有人反对,理由也很充分,华就是华,夷就是夷,岂能同论?
&esp;&esp;双方争论的很激烈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&esp;&esp;华夷之辩自古有之,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。
&esp;&esp;谁能占据上风,只看朝廷的意思。
&esp;&esp;朝廷比较具有包容性,例如大唐,那‘入则华夏’一派就占据上风。
&esp;&esp;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。
&esp;&esp;相反的就是宋、元以及后来的满清,对身份尤为的强调。
&esp;&esp;华夷之辩也最为激烈,而保守派占据绝对上风。
&esp;&esp;现在的大明,朝廷支持四夷皆华夏支脉,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据了绝对上风。
&esp;&esp;之所以会这么快就分出结果,很大一个原因是科举临近。
&esp;&esp;谁都不想被人扣上一个,‘反对朝廷政策’的大帽子。
&esp;&esp;立场这东西,哪有利益来的重要。
&esp;&esp;朱元璋对读书人的识时务很是满意,但同时也非常鄙视他们的操守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自从那日在酒楼被一少年驳斥,方孝孺就将自己关在了客栈,谢绝了所有访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