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“治黄是个大课题,我需要时间将这些知识梳理一下,明天再给你讲吧。”
&esp;&esp;“你自己也可以找相关书籍,了解一下黄河。”
&esp;&esp;又要讲课了吗?
&esp;&esp;朱雄英兴奋的道:“好,我这就去大善堂,找黄河有关的书籍。”
&esp;&esp;治黄既然是重大课题,自然也就有专门的书籍。
&esp;&esp;大善堂是朱元璋的私人图书馆,里面有此类书籍也不奇怪。
&esp;&esp;朱元璋也第一时间就知道了,陈景恪要讲课的消息。
&esp;&esp;也难免有些激动。
&esp;&esp;盖因陈景恪每次讲课,都会牵出一个大课题,由不得他不重视。
&esp;&esp;马上下命令,这两天要盯紧陈景恪,将他说的话一字不落的记录下来。
&esp;&esp;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,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感到意外。
&esp;&esp;自己被监视,那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了,没什么好奇怪的。
&esp;&esp;要是哪天老朱突然不监视了,才需要担心。
&esp;&esp;拿出纸笔,开始整理自己对黄河的了解。
&esp;&esp;前世他老家就在黄河边上,从小就听着黄河的各种故事长大。
&esp;&esp;上学时候老师也经常提起黄河问题。
&esp;&esp;耳濡目染之下,他对这条河还是有着一定了解的。
&esp;&esp;虽然不是很详细,但对朱雄英已经足够了。
&esp;&esp;甚至对这个时代的治黄官,都有极大的启发。
&esp;&esp;所以他也没有试图深挖,只要将这些整理出来,告诉朱雄英就足够了。
&esp;&esp;不过即便如此,整理这些知识所用的时间,也超过了他的预估。
&esp;&esp;足足用了两天多,才梳理好。
&esp;&esp;这期间,朱雄英等的有些心急,但最急的还是工部。
&esp;&esp;都三天了,皇帝还没批复,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啊?
&esp;&esp;朱元璋反倒一点都不着急,反正治黄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,急也没用。
&esp;&esp;况且,他还是第一次见陈景恪,花这么多时间做准备。
&esp;&esp;以前不论谈任何话题,都是略微思考就开讲了。
&esp;&esp;由此可见,他定然对黄河有着极深的了解,说不定就能找到更好的治黄之法。
&esp;&esp;至于工部的治黄疏,主要讲了两点,加固河堤,利用支脉分流,应对洪峰冲击。
&esp;&esp;都是历朝历代的常用之法,实在没什么可说的。
&esp;&esp;如果陈景恪那边没有可行之法,再批复也不迟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再次检查了一遍自己整理出来的东西,确定没有疏漏,陈景恪才找到朱雄英。
&esp;&esp;还没等他开口,朱雄英就迫不及待的道:
&esp;&esp;“景恪,你准备好了?”
&esp;&esp;陈景恪哑然失笑,这小子比我还急呢。
&esp;&esp;“好了,前两天让你去了解一下黄河的情况,你去看了吗?”
&esp;&esp;朱雄英连忙点头道:“看了,黄河真是多灾多难。”
&esp;&esp;“历朝历代都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才能勉强控制住,不让其发生大的水患。”
&esp;&esp;“若遇乱世无人修缮,更是可能发生改道,导致生灵涂炭。”
&esp;&esp;“以前黄河是经河南山东入海,南宋时期夺淮入海,至今未变……”
&esp;&esp;说完,他看向陈景恪,等着他的点评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微微点头,能说出这些,足见他确实用心了解过了。
&esp;&esp;“不错,很用心,值得表扬。”
&esp;&esp;得到表扬,朱雄英雀跃不已。
&esp;&esp;陈景恪笑了笑,说道:“治黄分为两个阶段,东汉光武帝之前,唐朝灭亡之后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不解的道:“为何要如此划分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因为光武帝时期,经过王景的治理,黄河八百余年未发生过大的灾祸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惊讶的道:“真的?若如此,王景真乃治黄第一人也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点点头,说道:“在王景治黄之前,黄河和现在一般,时常决堤造成大灾。”
&esp;&esp;“尤其是王莽之乱时期,因朝廷无力治理,黄河更是连年决堤,导致赤地千里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真想知道,他到底是如何治理黄河的。若我们学会了此法,就可以彻底解决黄河水患。”
&esp;&esp;说着,他期盼的看着陈景恪:“景恪你知道吗?”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:“他的治黄之法已经失传,就算没失传,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大明。”
&esp;&esp;“只要朝廷愿意,我们可以找出适合我们的治黄之法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郑重的点头:“我们一定能找到这样的方法,彻底降服黄河的。”
&esp;&esp;如果说之前他还觉得黄河不可控的话,在得知王景的功绩之后,就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信心。
&esp;&esp;别人能做到,我大明也一样能做到,甚至比他们做的更好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很满意他的雄心壮志,不论能不能做到,至少要敢想。
&esp;&esp;“想治理黄河,就要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……你知道黄河最大的问题在哪吗?”
&esp;&esp;朱雄英回想书上的记录,说道:“泥沙,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,在下游淤积,抬高河道……”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对,就是泥沙,所以治黄先治沙。”
&esp;&esp;“要想治沙,就要了解黄河中的泥沙是怎么来的。”
&esp;&esp;要说核心了吗?
&esp;&esp;朱雄英反而有些失望,以往讲课,都是从古讲到今,然后给出解决之法。
&esp;&esp;今天怎么一步到位了。
&esp;&esp;陈景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,继续说道:“黄河的泥沙是从上游地区携带而来,具体是……”
&esp;&esp;他拿出一张地图,指着上面道:“黄河的泥沙大部分都来自于这三个地方。”
&esp;&esp;晋陕高原、河套平原、鄂尔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