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但对大明来说,也只有这一次机会。
&esp;&esp;如果错过这次机会,再想拿下高丽,不说完全没有机会吧。
&esp;&esp;也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。
&esp;&esp;最终,陈景恪决定劝说朱元璋,暂缓对辽东动手,好好谋划一下高丽。
&esp;&esp;待时机成熟,一鼓作气将辽东和高丽一起拿下。
&esp;&esp;这以上都是他根据手头资料推演出来的,而不是熟知历史,然后陈述事实。
&esp;&esp;前世记忆能为他提供的唯一确凿信息,就是高丽王氏被朝鲜李氏推翻。
&esp;&esp;但这个信息太模糊了,不能作为有效依据。
&esp;&esp;所以,说他是根据手头信息,凭借自己的智慧推演出这一切,一点都不为过。
&esp;&esp;这就是他穿越十余年,进入大明皇宫三年半。
&esp;&esp;跟随朱元璋、朱标、徐达、李善长等一系列大佬学习,获得的成长。
&esp;&esp;此时的他,已经不再是只能凭借前世记忆,混日子的普通医生,正在慢慢向着一名成熟政治人物蜕变。
&esp;&esp;毕竟是第一次凭借学识和智慧分析局势,尤其是还要说服这么多人,他心中难免会紧张。
&esp;&esp;不过还好,最终表现相当完美。
&esp;&esp;而这也给了陈景恪更多的自信。
&esp;&esp;随着他的插手,历史已经逐渐偏离,穿越者的经验总有用完的一天。
&esp;&esp;到时他该如何自处?
&esp;&esp;现在有了答案。
&esp;&esp;朱元璋集团的效率是很高的,很快就有了初步的方针。
&esp;&esp;几日后的早朝,朱元璋就下令对北元用兵,先打辽东斩掉北元的一条臂膀。
&esp;&esp;对此群臣自然没有什么意见,打北元可以说是大明第一要务。
&esp;&esp;就算最保守的人都知道,不把北元彻底打垮,大明的国祚就不能算是稳固。
&esp;&esp;区别就是在攻打的方式上,大家的见解有所不同。
&esp;&esp;但打辽东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。
&esp;&esp;北元主力在草原上,大明的军队打过去,他们打不过能跑。
&esp;&esp;但辽东他们没地儿跑,只能和大明硬碰硬。
&esp;&esp;攻城略地,正是大明军队最擅长的。
&esp;&esp;所以,打辽东是大明朝文武都赞同的策略。
&esp;&esp;眼看计策就要通过,意外出现了。
&esp;&esp;徐达站出来提出了质疑:“高丽王首鼠两端,且更倾向于北元。”
&esp;&esp;“若我们攻打纳哈出(北元辽东丞相)时,高丽出兵助阵怎么办?”
&esp;&esp;然后不少人站出来附和,说不排除这种可能。
&esp;&esp;这一下文官集团也懵了,他们不太懂军事,不知道是否有这种可能。
&esp;&esp;但这个质疑是徐达提出来的,还得到了这么多将领的赞同,可见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。
&esp;&esp;一想到高丽有可能背刺,大家就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
&esp;&esp;难道站出来替高丽担保?
&esp;&esp;别开玩笑了,自家九族又不是批发的,谁吃饱撑了替他们作保。
&esp;&esp;但辽东又不能不打,怎么办?
&esp;&esp;群臣商议之后做出一个决定,派出一支使节团去一趟高丽,试探高丽王的态度。
&esp;&esp;高丽推崇程朱理学,朝廷决定投其所好,派遣一些读书人前往高丽做学术交流。
&esp;&esp;谁都知道,这支队伍是去游说拉拢高丽读书人和文官集团的。
&esp;&esp;虽然觉得宗主国这么做有点掉架子,似乎是大明反过来求高丽一样。
&esp;&esp;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是最合适的办法。
&esp;&esp;如果能靠游说安抚住高丽,相当于是省却了几十万大军。
&esp;&esp;于是朝廷很快就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使节团,其中有官吏,有随从,有读书人。
&esp;&esp;但朱元璋依然不满意,号召民间有才学的大儒前往交流学问。
&esp;&esp;然而响应者寥寥。
&esp;&esp;有些是不屑于去和蛮夷交流,认为是对自己的贬低。
&esp;&esp;有些则是惜命。
&esp;&esp;大明这么大张旗鼓的行动,北元会不采取措施?
&esp;&esp;到时候人家来个当街刺杀,死了就白死了。
&esp;&esp;所以还是不去的为好。
&esp;&esp;这让朱元璋非常生气,对程朱门生也彻底失望。
&esp;&esp;虽然之前陈景恪一直贬低程朱门生,但朱元璋还是将信将疑的。
&esp;&esp;毕竟程朱理学那一套,太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了。
&esp;&esp;然而现在他终于知道,什么叫道德标兵的双标了。
&esp;&esp;靠这些人来治国,大明的成就也就那样了。
&esp;&esp;如果他没有见到过陈景恪描绘的世界,或许会将程朱理学奉为圭臬。
&esp;&esp;现在……罢了,大明要走属于自己的路。
&esp;&esp;但总有人会站出来当逆行者,成为那一缕光,这一次方孝孺再次站了出来。
&esp;&esp;并发表了一篇文章。
&esp;&esp;这次他没有喷任何人,只是详细讲述了儒学是如何成为显学,又如何成为唯一显学的。
&esp;&esp;孔子有教无类广收门徒,教导出了无数的学生,又周游列国宣扬学问。
&esp;&esp;无数先辈斩荆披棘才有了儒学的显贵……
&esp;&esp;之前的儒生上马能战,下马治国……
&esp;&esp;我等身为儒家门生,当效仿先贤广播学问……
&esp;&esp;最后表示,他将亲自前往高丽,践行圣人之道。
&esp;&esp;此文一出,除了零星几个人骂他沽名钓誉,儒家大多数人罕见的保持了沉默。
&esp;&esp;随后不久,前去鸿胪寺报名的儒生就开始变多。
&esp;&esp;一个月后人数达到了六百余。
&esp;&esp;看到这份名单,朱元璋欣慰的笑了:
&esp;&esp;“儒家兴盛千年,还是养出了一些血性男儿的。”
&esp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