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红楼之挽天倾 第394节(2 / 2)

&esp;&esp;张目……

&esp;&esp;陆理太阳穴跳动了下,冷声道:“贾云麾,陆某心怀义愤,不平则鸣!”

&esp;&esp;贾珩道:“那如今杨阁老,身负大过,陆大人为何视而不见,知而不言?!”

&esp;&esp;你立的人设,既是不平则鸣,你倒是鸣啊?

&esp;&esp;“你……”陆理闻言,面色变幻,沉声道:“陆某事后自会上疏弹劾,但两事并行不悖,陆某仍是以为,阅兵扬武,花里胡哨,劳民伤财,临敌全无一用!”

&esp;&esp;贾珩看着这一幕,也不再看陆理。

&esp;&esp;胜负已分,因为陆理没办法了,回头就要弹劾首辅,但临了不忘再攻击阅兵扬武,说白了就是维持人设。

&esp;&esp;我和杨国昌没有半毛钱关系,我是自带干粮,不平则鸣的义士。

&esp;&esp;而陆理急切之言一出,殿中一些臣子脸色古怪,暗道,这贾珩是逼着翰林侍读学士陆理“跳反”弹劾首辅?

&esp;&esp;其实,也不能说是跳反,原本翰林院就不怎么全听内阁的招呼,先前只是因为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敌人,临时纠集在一起。

&esp;&esp;现在眼见要引火烧身,自然明哲保身为要。

&esp;&esp;唯有杨国昌闻言,眼前一黑,差点儿又是一口气喘不过上来。

&esp;&esp;心头大骂,反复无常,无耻之徒!

&esp;&esp;随着贾珩与陆理的辩驳尘埃落定,无人再出来说话,熙和殿中更是鸦雀无声,落针可闻。

&esp;&esp;原因不仅仅在于贾珩言辞犀利,更多在于,贾珩为官时日尚短,身上就没有太多攻讦的黑点。

&esp;&esp;前不久才立下大功,正是光环加身,气势如虹,这就立于不败之地了。

&esp;&esp;贾珩这边厢,目光扫向方才攻讦过自己的左副都御史彭晔,礼部侍郎庞士朗,目光最先落在国子监祭酒刘瑜中脸上。

&esp;&esp;嗯,这个刚才都忘了驳斥。

&esp;&esp;然而,被贾珩一道冷眸目光盯视,国子监祭酒刘瑜中却心头一突,急忙错开目光。

&esp;&esp;目光相迎,不敢而视!

&esp;&esp;无他,比起左副都御史这等喷子型清流,如刘瑜中这等学者型清流,更是比谁都爱惜羽毛,今日如果被诘问的张口结舌,甚至再被骂到群臣“心坎里”,后果不堪设想。一时间,熙和殿中陷入诡异的宁静。

&esp;&esp;有的人在想贾珩的《平虏策》,有得在想贾珩的“五问首辅”,还有的则在推敲那两句诗,只觉愈品愈是字字珠玑,一字不可易。

&esp;&esp;有的官吏,甚至要将之作为座右铭。

&esp;&esp;苟……

&esp;&esp;而经此一事,或者说“有心之人”的推动,借着《平虏策》以及贾珩所念的诗句,天下势必将轰传此次朝贺之争,并将贾珩对内阁首辅杨国昌的质问,也随之一同传遍大汉诸省州县,以之动摇内阁首辅的权威。

&esp;&esp;崇平帝此刻正襟危坐,端居在金銮椅上,面色冷硬,目光逡巡过下方群臣,作为将方才争执一点不落尽收眼底之人,心情却非常人可比。

&esp;&esp;今朝闻君国士语,如听仙乐耳暂明。

&esp;&esp;无双国士,名臣之姿,将帅之英,管乐之才!

&esp;&esp;不仅是崇平帝,内阁大学士、兵部尚书李瓒此刻也神色惊异地看着那少年,名臣之姿,如是文官出身,就更好了。

&esp;&esp;而左都御史许庐,瞥了一眼那少年,倒是皱了皱眉。

&esp;&esp;他与这贾子钰也算是老相识了。

&esp;&esp;崇平帝将一双目光咄咄看向那仍就保持躬身问事的少年,心头仍有几分炙热,颤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抑制不住的激动。

&esp;&esp;“贾卿平身罢。”

&esp;&esp;崇平帝唤了一声,正要开口为此次争辩划上句号,见贾珩躬身不动,感受到少年的某种坚定意志,叹了一口气,道:“贾卿弹劾之议,非急切可定,且容年后再论,如今诸卿还需过年节,待明日正典,再行阅兵扬武之事,贾卿尚需多加筹备。”

&esp;&esp;此言一出,原本反对阅兵扬武的群臣,面色难看,只是却都不敢再站出来反对。

&esp;&esp;至此,大势已定!

&esp;&esp;贾珩拱手道:“圣上圣明。”

&esp;&esp;他比谁都清楚,罢免一位首辅,不可能由他一疏而定,但他却是打响了“倒杨”的第一枪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